前段时间,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苏德超的硬核课走红网络,他反问年 轻人:”把100年要干的事儿100个月干完,22个月大学毕业,30个月找到 好工作,100个月去世,你愿意吗?”
下面有一条评论让人印象深刻:大部分人追求更快更强的目的是为 了提早退休,有更多享受成果的时间。如果逼自己优秀的结果是按比例 缩短寿命就没有意义了。
在自己的时间轴上发力,才算是有效努力;超越自己的身体条件、 心理承受能力,上进心只会把自己逼向崩溃。
很多时候,职场上的平庸表现都是由自我的潜意识决定的。
人生要敢于接受挑战,经受得起挑战的人才能够领悟人生非凡的真 谛, 才能够实现自我无限的超越,才能够创造魅力永恒的价值。
我见过最勤奋努力的人,她每天6点都会准时到办公室,一个方案做 出两版,反复修改,多次模拟。这种绷着的状态,让你觉得她每天都在 备战高考。
但遗憾的是,她的付出和回报总是不达成正比。考核绩点不高,每 次汇报内容思路都很一般,后来通过聊天才发现,在她的心里一直有一 个信念:笨鸟先飞。
这便是很多人的逻辑——逼自己努力=弥补先天不足。这一逻辑乍一 听没有问题,但却和很多优秀的人的想法背道而驰。
在一则TED演讲中,脑科学家指出大脑只对两种东西有反应:“你脑 里想象的画面,以及你对自己说的话。”消极的对话,只会给大脑造成 不好的影响,将注意转移到要承受失败后果的痛苦上面。
我们每个人都有他不凡的一面。我们每个人的才能都是无尽的宝藏 正等 待着我们去发掘。我相信,因为我们可以!
所以说,优秀的人从不在潜意识中否认自己。
苏粒舒才28岁,但身体上已经窦性心律不齐,萎缩性胃炎伴溃疡, 体内有多个结节。她的身体状态倒不是因为她在生活方面不加节制,而 是她在工作上不懂得有的放矢。
大到公司的重要项目,小到公司的团建比赛,她都要拔个头筹;周 末报班学雅思,假期学习MBA丰富人脉.....最可怕的是她永远全妆,永远 全勤。
其实生活中并没有很多事值得all in,职场中更是如此,如果事事都 全力以赴,那说明事事都比自己重要。
在网上看到一句话:“真正优秀的人,永远都是极简模式,学习极 简、生活极简、社交极简、财务极简、表达极简、目标极简.....光而不 曜,静水流深。”
想拿起不是能力,能放下才是智慧。职场中优秀的人都是做减法的 高手。
迷茫是生活的常态,很多时候,它只是才华配不上梦想而已。最可 怕的 不是我们行动得慢,或是才华增长得少,而是我们一直停留在一个静止 的状态,每天都在抱怨和厌倦中度过,而从没有为更好的自己做出一点 改变。如果需要反省,一定不是在梦想上徘徊不定,而是要在才华上卧 薪尝胆。
曹德旺曾说:“当你一天能赚到两三万后,你就会发现,通过勤劳根 本发不了大财,它只能解决温饱。发大财靠得是脑子和眼光,还有机 遇。”
俞敏洪创业成功,凭借的一定不是勤奋,而是头脑和眼光。
在《朗读者》中他分享过自己的一段事例,从农村刚到北大,他总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,就拼命学习。结果成绩没超越别人,反而在大三 那年开始吐血,后来被诊断为肺结核,被迫休学一年。
在休学期间他想清楚了两件事,一是没有必要跟别人攀比,特别是 勤奋,因为他自己差点连命都比掉了;二是只要保持每天都是进步的状 态,结果可以忽略。
有句话叫做,在天赋面前努力不值一提。在职场里,机会、选择诸 多的外界因素可能都比勤奋的能量更大。
所以说,在职场中,要靠勤奋蓄力,但也要对勤奋带来的前程不作 苛求。
工作就是这样,能进一步自然更好;但实在进不了,也行。
毕竟,将自己逼到死角,不能成就优秀,反而会诱发不安与不堪。 拥有努力过后“得之我命,失之我幸”的坦然,说不定恍然发现“轻舟已过 万重山”。